关于ICQM

         北京大学量子材料科学中心成立于2010年,是一个直属于北京大学的新型教学与科研机构。量子材料科学中心致力于研究凝聚态物理和量子材料科学的前沿问题,营造国际化的学术创新环境,并力争成为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物理学研究教学平台。

        作为一个全新的科技创新平台,量子材料科学中心积极利用政策资源优势,不断改革与完善管理模式和工作方式,通过构建国际前沿的实验设施以及引进国际先进的研究技术,致力于打造一个适合物理学基础研究的开放型学术基地,培养一支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研究团队,推进以量子科学为基础的高新技术的发展。中心一直着力于人才队伍建设,面向全球招聘教学科研人员,成功引进了一批拥有国际知名度的海内外专家以及众多活跃于国际前沿的年轻学者。截至2019年12月,中心已有教师30人(全职到岗29人),其中特聘讲席教授1人,讲席教授4人,教授9人,长聘副教授7人,预聘副教授/助理教授9人。每名教师建有独立的研究小组,实行项目负责人制。成员中1人获诺贝尔物理学奖,2人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3人当选中国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当选“长江青年学者”, 10人曾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4人入选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项目,2人获北京市杰出青年基金,1人入选中组部“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 ”。

量子材料科学中心特别重视年轻学者的培养(包括博士后和研究生培养)。对于博士后人才,中心在世界范围内积极发掘具有潜力的理论和实验人员,目前中心有在站博士后14人,多名博士后在相关领域内取得了重要进展。在研究生人才培养方面,中心现有研究生151名,他们均来自国内著名高校,专业成绩名列前茅,对科研有较高的热情。中心给他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习、交流和科研平台。此外,通过夏令营、暑期学校、学术讲座等方式,也为青年学生提供了更多了解凝聚态物理前沿课题的机会。

量子材料科学中心以凝聚态物理和量子材料科学为主要研究领域,目前,中心根据研究方法分为低温及量子输运实验、谱学及高分辨探测实验、自旋及低维磁性实验、AMO实验及精密测量、凝聚态物理理论、凝聚态物理计算五个研究部分。具体研究方向包括:量子霍尔效应、凝聚态物理中的拓扑效应、关联电子现象、低维电子气中的量子行为、自旋电子学、异质结构物性、介观超导现象、先进扫描探针显微学、中子和光子散射谱学、表面动力学、纳米材料及器件超快动力学实验、超冷原子气、超高压条件下的材料物理、水的特性研究、软物质材料研究等。目前中心共建有17个独立实验室、1个综合物性测量公共实验室及1个纳米微加工公共实验平台。此外,依托中心还建有北京大学崔琦实验室和全校综合性氦气液化回收车间(北京大学液氦中心)。

量子材料科学中心自成立以来,已承担多项国家重点科研项目,并涌现出一批高质量科研成果,获得了国际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与认可。截至2019年12月,中心共发表SCI论文900余篇,其中多篇发表在Science,Nature子刊,Physical Review Letters等国际顶级学术期刊上。中心教师牵头承担各类科研项目共计40余项,科研经费总计超过4亿元人民币,其中包括科技部“973计划”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专项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项。中心教授还获得了何梁何利奖、亚洲计算材料科学奖、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陈嘉庚科学奖、华人物理学会亚洲成就奖、求是杰出青年学者奖、马丁伍德爵士中国物理科学奖、国际纯粹与应用物理学联合会青年科学家奖、教育部“创新团队”等国际国内多项奖励与荣誉。

随着对外合作交流日趋深化,量子材料科学中心已先后与德州大学奥斯丁分校、宾州州立大学、莱斯大学等多所国际著名大学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积极推荐学生参与联合培养、双学位等项目。并通过积极举办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活动和推动顶级学者经常性互访等方式,广泛探索科研合作和人才培养的创新机制,为年轻学者和学生营造一个开放性的、国际化的研究交流环境。